信息中心
湿地公约签署地-Ramsar Hotel
我有幸被联合国教科文北京办公室推荐参加伊朗举办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泥沙专家研讨会,会议于2007年4月15日至22日在伊朗北部湖滨城市Cholaus举办。虽然会议地点是伊朗最美丽的城市,会期是伊朗最美丽的季节,但由于伊朗核问题的影响,而且正赶上15个英国水兵被伊朗扣留事件,当时不少报刊杂志预测伊朗会发生战争,好在行程前几天英国水兵释放回国,萦绕伊朗上空的火药味才有所消弭。我的第一次出国经历就是要去这样的一个国家,家人和朋友不免为我多了一份担心,自己也很有些忐忑,好在同行的还有一位国际知名的泥沙专家王兆印教授,让我踏实不少。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管理国家,伊斯兰教占统治地位,古兰经是宗教圣典,也是国家宪法。
着装
伊斯兰教义对女性的着装有着严格的要求。行程前大家都认为对于不信奉伊斯兰教的外国人应当不受此限制,我也没有太在意,还盘算自己已有的几件漂亮时装要怎样安排登场。临近行期才从外交部网站上得知,入伊朗境内的外国妇女同样需要戴头巾,着深色长衣(盖住臀部)!我把衣柜中所有风衣摆了一串,不是颜色太亮就是长度不够,那些漂亮的时装和裙装只能眼馋地看上一眼作罢,从淘汰的衣堆中捡起一件黑色长外套装入行李。出发前一天请老公帮忙迅速购得四条真丝方巾,并于傍晚奔向商场抢购了一件深蓝色长风衣作为正装。
前往伊朗的航班是中国航空公司的,中国乘客居多,空中小姐的着装——紧身马甲、一步裙、颈部小丝巾以及束拢的发髻,丝毫没有异国的感觉。到达伊朗霍梅尼国际机场时,当地时间已是零点,我混混沌沌地随着乘客和空中小姐挥手告别,刚出机舱就看见几个女孩正在围头巾,才猛然醒悟,慌忙将事先准备好的头巾抽出戴上,从此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与头巾的较量。入境检查时,满脸胡须的海关检察官不慌不忙地看着护照,我乖乖地站在台前,偏偏这时头巾滑落,我连忙道声抱歉,急忙整理,整理过程中那个检察官从没正眼看我,眼光在我的护照和排队的旅客中来回,直到我戴好头巾才正视我一眼,盖好印章,放我过去。此刻我才真正感到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国家。
第二天早餐,当大家坐定互相介绍了之后,我知道除了接待我们的默哈默德先生是伊朗人外,其余全部为外国人,我追进厨房问他在吃早饭的时候可不可以不带头巾,他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他说“up to you(在于你)”,我只好回到餐桌旁,穿着长风衣,戴着大头巾,吃得满头大汗。因为不仅穿得多,而且真丝头巾总是滑落,我不停地重复着向上拉头巾、塞头发的动作,真是害苦了我。后来我才得知,伊朗妇女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有男性外人(除了自己的丈夫、父亲和儿子外)在场,就必须戴头巾。
与德黑兰街头茶馆中的女孩合影
景色
我惊讶于德黑兰之大,飞行在德黑兰上空,就像进入了一片灯火的海洋。整个德黑兰依山而建,面积大约是北京的2~3倍。伊朗国家一大半的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许是我所到的地方是北部较湿润地区的缘故,伊朗并不像想象中的植被萧条,风沙满目。德黑兰的4月正值春天,市内的草木仍留有嫩黄,有参天的白杨和塔状的松柏,而向北往厄尔布兹山上望去,植被逐渐稀少,一簇簇灌丛过渡到低矮的山草,至山顶则是耀眼的白雪。德黑兰这座首府城市并不见许多林立的高楼大厦,巨大圆顶配以尖瘦双塔的清真寺在雪山的映衬下,弥漫着浓浓的波斯风情,仿佛有悠远的西域歌声在空中飘荡……当我们乘车跨越厄尔布兹山脉时,峰顶厚厚的积雪、封冻的小河以及零星飞舞的雪花,随着悠悠白云,分外妖娆、寂静。厄尔布兹山脉的北侧就是会议地点——一个傍着里海的美丽小城Cholaus。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称之为海许是因为它又大又咸的缘故。湖上烟波浩淼,一望无垠,湖边潮涨潮落,沙滩卵石,没有高大的防波堤,直接过渡至茵茵草坪,步行在沙滩与绿草之间,和着徐徐海风,十分惬意。
宗教
每天早晨天刚刚亮,悠扬深远的古兰经男声吟唱就在整个伊朗上空飘荡,给静谧的清晨添加几分神圣。伊斯兰人每天的朝拜就从这时开始。我一直对这个宗教国家全民的虔诚感到好奇与迷惑,直到身临其境。古兰经的吟唱并没有使我感到厌烦,相反却让我觉得有如天籁,我很愿意静静聆听。会议开幕式之前,也播放了类似的吟唱,是关于水的颂扬,感谢真主给了人类水,颂扬水是万物之源……十分动听,有净化心灵之感。伊朗人每日三次的朝拜不能停止,即使在会议期间也要抽空出去做仪式。我偶尔得以一瞥,那是一天下午会议开始之前,我走在去会议室的路上,不经意看见一扇半掩的门内有组织会议的女孩正低头垂眉地默念着什么,而她旁边的教授已跪伏在地……我不敢逗留,不知道我是否已经亵渎了神灵。在我看来,虽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进入了这样一个宗教国家,别人的虔诚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感染着你。
人情
伊朗人对待研究认真执着。整个会议期间,会场没讨论完的议题,会后仍然继续讨论,前两天的会议也因此延长近两个小时。我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十分钦佩他们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感叹他们的体力可佳。伊朗人待人友善,十分热情。会议期间认识或不认识的很多人都会和我们打招呼,而且任何要求一经提出就会得到及时解决,真是衣食无忧。也许因为我是唯一的外籍女士的缘故,很多会议代表愿意与我合影,我也欣然应允,毕竟他们和我一样,在国内和典型的外国人合影最能代表自己参加了国际会议……我们在路上遇到当地人,他们都会很有礼貌地向我们点头示意,即使是隔着车窗,如果看到也会挥手表示友好。当一位会议组织者问我是否喜欢伊朗,喜欢什么,我张嘴就说喜欢伊朗的人,他开心地大笑了起来。还有接送我们的司机,服务也非常细致周到,由于伊朗出入境安检男女分开,好心的司机把我们分别带到入口处,我们办完了行李托运和登记手续,正打算整理一下,偶尔回头,发现那个大胡子司机还在玻璃墙的外面,冲我们用力地挥手,我们赶紧挥手告别,怀着感激与感动踏上班机。
饮食
伊朗的饮食十分单调,在我看来根本谈不上饮食文化。日常食物通常是烤肉(牛羊肉或鸡鱼肉)、蔬菜沙拉、米饭或者薄薄的类似煎饼的主食,外加一碟盐渍的橄榄。伊朗北部种植水稻,长粒香米是伊朗自产自销的主食,配菜以肉类为主,我见到的蔬菜只有番茄、黄瓜和圆白菜,少得可怜。水果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酸橙,十分酸涩,通常一切两半挤汁在烤肉上调味用。其他的伊朗特产还有开心果、椰枣等。伊朗全国禁酒,任何还有酒精的食物都被严格拒绝。说到饮料,朋友推荐喝伊朗酿造的酸奶,完全纯天然,只是稍加了点盐。但那个酸涩味道实在无法下咽,倒是当地的可乐虽然包装简单,味道也没什么区别,但让我觉得前所未有的美味。伊朗产茶,有大片的茶园,但炒制方法基本以红茶为主,而且饮茶很普及,几乎家家泡茶,游玩的小路边也时常见到小小的茶馆和露天茶场。
为期一周的会议结束了,我对伊朗的了解也深入了许多。伊朗资源丰富,是石油大国,汽油价廉,私家小轿车十分普及,在集中了全国人口近1/10的大都市德黑兰,交通拥堵状况可想而知。尽管伊朗人生活富足,但他们并不闲散,对知识的研究很有深度,对世界的了解也很广泛,但伊朗的开放程度相对落后,旅游业尤其不发达。伊朗人同性之间行见面礼可以握手也可以贴面,异性之间是连握手都不允许的。伊斯兰教义对女性的束缚较多且严格。除了着装上的要求外,伊朗妇女不许在公开场合唱歌跳舞,伊朗小学、中学男女分校,女孩从9岁就必须带上头巾。作为教外人,我当然无从理解伊斯兰教规,但千万不要以为伊朗妇女就是一袭黑衣,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包裹着鲜艳的头巾,身着亮丽的服装以及优雅高跟鞋的时尚女孩。不经意露出的染色卷发,合体裁减勾勒出窈窕的身姿,年轻女孩正在用她们的方式来展示着自己青春和活力,美丽的步伐紧跟时代。
(来自:中国水利网。作者单位为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考察sefidrud大坝 左三为作者